概述
北京的獅子是非常多的,包括立獅、坐獅、走獅、臥獅等不同造型,大都莊嚴,有震懾力,起到護法、守衛的作用。也有表現憤怒、馴順、嬉戲的,雕刻工藝十分講究,主要由塌腰、拱腰、轉腰、發飾、背飾、爪飾、尾飾、鄉球、幼獅、綬帶、纓鈴、座飾等不同部分組成;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天安門城樓前的石獅子和故宮門前的獅子雕塑。目前,市場上的北京獅子雕塑多采用石材或鑄銅制作而成,造型沒有做什么調整;主要用于大門,還是一雌一雄成對出現,如商城、寫字樓、公園、小區等大門兩側都適合擺放。
造型特點
從整體上看, 中國北方的石雕獅子造型普遍體型飽滿、四肢健壯、 相貌威武, 身體線條簡練、 肌肉扎實、 極具張力。
頭部普遍被放大, 在縱向上占據軀體五分之二左右的比例, 是整個石雕藝術表現的重點。創作者在塑造表情時運用大量夸張的手法, 如皺眉怒目、 巨口闊鼻等表情特征, 這既有對獅子真實外貌的提煉和加工, 又不乏匠人想象的成分, 增強了石像在神情上的動勢并充分表現其威猛的氣勢。
身軀和四肢體塊比較飽滿、 肌肉線條分明, 整個身體寬大厚實而四肢略短, 這種塑造比真實的獅子更渾圓, 弱化了貓科動物的修長和靈動, 但并不像熊那樣體態豐腴, 保證了獅子形象與自由舒展的龍、 鳳形象的區別, 但又不至于透露出一種笨拙的憨態, 是不發、 不怒而自威的沉靜。
除了體態上與真實的獅子不同以外, 北京獅子的身體上通常還有兩處明顯的特征: 一是配有鈴鐺的頸環; 二是單掌踏住的繡球或幼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