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魯國擔任過哪些職位?
中都宰、小司空、司寇。
孔子在魯國從政時,他的政治理念執行成效如何?
孔子五十二歲任中都地方的宰官,只有一年時間,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遠近各國都來參觀請益。第二年升為司空,專管全國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當于現代的法院院長。那一年魯國與齊國發生了著名的“夾谷之會”,透過孔子的洞察先機、運籌帷幄,最后讓齊國自動把從前奪取的三個城市還給魯國??上г谥鞒帧皦櫲肌笔录?,最終失敗。
孔子為什么要辭掉官職,周游列國?
孔子墮三都失敗之際,魯國又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季桓子欣然接受了齊國送來的女樂,讓魯國君臣都已不再有重整政治秩序之心,一舉推翻了孔子先前的努力;緊接著春祭的時候,又沒有依禮送來祭肉,尤其季桓子對孔子心生防備??鬃又朗聼o可為,動身離開魯國。
孔子做過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么?
中都宰、小司空、司寇,其中孔子作過最大的官為司寇,相當于現代的法院院長。
孔子周游列國“干七十馀君”而不遇,他真的去過那么多的諸侯國嗎?
據漢代王充考證,孔子周游列國,到過的國家不超過十個。其實,除了此前曾去過的齊國之外,孔子周游列國期間真正到過的以及有文獻可以查到的國家不過衛、曹、宋、鄭、蔡等大小六個國家,經過而停留的地方,也不過匡、蒲、鄒鄉﹝衛國﹞和葉﹝楚國﹞等三、四個地方。這些國家和地方,主要不出今山東、河南兩省,即從山東的魯國出發,西面漢北面未過黃河,南面為到長江,不過方圓一、兩千里的地方,所以說孔子“干七十馀君”,到過七十多個諸侯國,和七十多個國君打過交道,那顯然是夸大。
有名的齊魯“夾谷之會”是怎么回事?
魯定公十年,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談和,擔任司寇的孔子隨行輔助定公。齊人原本打算藉機以武力挾持魯定公,但孔子有先見之明,讓魯定公作好武力上的準備,在會盟過程中他更是隨機應變,靠著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魯國后發制人,占盡上風。最后甚至讓齊國歸還了鄆、讙、龜陰三地。
孔子周游列國到宋國時,遇到的桓魋之難,其事如何?
經過曹國、宋國,在宋國邊境遭到宋國大夫桓魋惡意驅逐,最后一行人在陳國停留。
孔子周游列國的第一站為什么選擇衛國?
由于魯、衛兩國不僅相鄰,政治情勢也很類似,所以孔子周游列國首先向西去了衛國。
孔子周游列國帶了多少弟子?
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共那些弟子陪同子孔周游列國,但至少子路、顏淵、閔子騫、公良孺、子貢等都曾出現在周游列國的記錄中。然而也有可能有些弟子不是一路陪到底,中途有些被延攬去當官的。
孔子周游列國經費從那里來?
孔子周游列國,并不是一直不停的旅行,在很多地方停留下來,教書、當家臣,也有慕名者招待孔子一行人,而子衛國期間,衛國國君也比照孔子在魯國的俸祿,禮遇孔子。
孔子周游列國在那個國家待最久?
孔子在衛國待最久,孔子在他國受挫時,總是會回到衛國,衛國是給孔子最多溫暖的國家。
孔子自己一生的著作有那些?
孔子整理《詩》、《書》、《樂》,作《春秋》,定《禮》、可能傳習過《易》,這些重要的古代文經過孔子整理之后,豐富了思想內涵,也建立了傳授的體系,因而逐漸成為經典。它們寄寓了孔子想要流傳給后世從學者的寶貴智慧??鬃诱f自己:“述而不作”,意思是他將自已的思想,寄託在這些古代文獻之中,可見得孔子不只是單純的機械化分類整理而已,而是經過有意的整理編排,甚至改動潤飾,并從人文思想的角度,對古代文獻進行詮釋,賦予他們歷久彌新的價值。
易經也是孔子撰寫的嗎?
易經不是孔子作的。根據現代學者研究,易經的經文--六十四卦及卦辭、爻辭約產生于殷末周初,早于孔子?!妒酚?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大致是根據《論語?述而篇》中“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弧钡脑捦蒲芏鴣怼,F在附在易經中的易傳--“十翼”的產生時間約在戰國至秦漢之間,不可能是孔子所撰,不過易傳中以人文思想解說易理的學術特質,很明顯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也許可以這樣推測:孔子晚年好易,對于易理可能有所講授、傳習,但未著于竹帛,孔子弟子及后學逐漸加以豐富,并融合時代思想元素而撰成多篇易傳,流傳后世。
“六藝”與“六經”和孔子有關系嗎?
“六藝”是古代社會要求貴族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鬃幼鳛槿寮覄撌既?,通曉“六藝”,并把“六藝”傳授給弟子?!傲洝笔侵腹糯牧拷浀?,包括《詩》、《書》、《易》、《禮》、《樂》、《春秋》??鬃油砟曛匾晫Α傲洝钡恼?,將之作為教材傳授給學生,“六經”也因此成為后世儒家尊奉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