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開荒牛是牛雕塑的一種,開荒牛雕塑源自牛的開拓進取之義。一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蠻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開荒牛又被稱為開拓牛,開荒牛作品為了概括了“開荒”這一艱巨事業的偉大意義,也是建設者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頌揚。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崛起的經濟特區。在這里實施的許多方針政策是具有探索性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開荒”……一頭充滿力量的黃牛四蹄抓地,頭向前伸并彎向地下做巨力拉牽狀,它的后面是一連根拔起的粗壯的枯樹根,象征著開拓者們摧枯拉朽的英雄氣概。作品以較為準確的形象概括了“開荒”這一艱巨事業的偉大意義,從而頌揚了特區建設者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
來歷
開荒牛雕塑代表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崛起的經濟特區,因為在這里實施的許多方針政策是具有探索性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開荒”。
開荒牛也叫拓荒牛、開拓牛,它被譽為深圳這座城市精神象征的著名雕塑。而開荒牛在20世紀的今天,被進一步概括為“開拓、創新、團結、奉獻”八個字,并把“特區精神”擴大為“深圳精神”。作為深圳精神的象征,開荒牛成為人們與這個城市合影的首選,深圳10年里從魚村到都市的,是深圳人的那種“開荒”精神。
1980年正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當時深圳市交通落后,工作條件很艱苦,堪稱困難時期;因此,中共廣東省委梁湘(翌年成為深圳市市長)想到在深圳市委大院里面放置一座雕塑,以呈現深圳經濟特區的精神,鼓舞干部和民眾。梁湘請來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潘鶴來參與雕塑設計方案的討論。
在1980年的第一次討論期間,深圳市領導提出把雕塑定為大鵬鳥形象,因為深圳別稱鵬城,而且大鵬鳥寓意深圳特區猶如大鵬展翅般一飛沖天;不過,潘鶴反對這個提議,他擔心如果深圳的樓房將來發展到三四十層的高度,大鵬鳥雕塑就會變成困在籠里的大鵬,意象不佳。到了1983年,政府打算把蓮花定為深圳市花,并打算在市委大院建立一座蓮花噴水池;潘鶴反對這個提議,認為“出污泥而不染”(蓮花寓意)是干部的本分,不應以此自夸,又質疑“如果說‘出污泥而不染’的話,那么‘污泥’又是指什么?”。其后,有人提議在大院門前放兩座石獅子雕塑,但潘鶴反對這個提議,認為市政府應該歡迎群眾,而不是像官衙那樣擺官架子。因此,雕塑設計尚未有定案。
有一天,梁湘和潘鶴閑聊,談起大家在文化大革命時“做牛做馬”的勞苦經歷,潘鶴由此靈機一觸,想到把辛勤建設深圳的勞動者和機器就是“牛的化身”,故提出把雕塑形象定為“開荒?!?;梁湘表示認同,并安排潘鶴當晚開始在市委招待所寄宿,讓他馬上起草雕塑圖紙,以免流失靈感。幾天后,潘鶴向深圳市領導班子提出開荒牛雕塑的具體設計方案,收到一些支持聲音,但亦有反對意見質疑為什么要雕塑要做成低頭的牛、而非高飛的鵬;不過,潘鶴的方案獲得梁湘大力支持,最終也獲市領導同意,得以敲定。
潘鶴從深圳返回廣州的工作室,立刻著手創作雕塑。雕塑雖然定名為“開荒?!?,但梁湘和潘鶴想到“未來開荒完了以后怎么辦”、“后世還要不要當開荒?!钡膯栴},決定改稱為“開荒?!钡袼?,一來是因為梁湘提出“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開荒?!?,二來也取自魯迅名言“俯首甘為開荒?!?。開荒牛雕塑在1984年7月27日落成。雕塑揭幕儀式同日在深圳市委大院門前舉行,由梁湘負責揭幕剪彩,潘鶴、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周鼎、雕塑家傅天仇都在揭幕儀式上發表講話。
開荒牛雕塑在落成的同一年獲得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
1984年12月,周恩來夫人、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到深圳視察,她很喜歡開荒牛雕塑,既與雕塑合照了一遍,還特地召集參加會議的人跟她來到雕塑前合照。她形容“開荒?!本窬褪侵腥A民族精神,又贊揚深圳干部在民眾面前自稱開荒牛,思想境界很高,希望全國黨員都學習深圳干部。此外,鄧穎超還提出把開荒牛雕塑從深圳市委大院內部移到門前。
開荒牛雕塑吸引許多市民參觀,但雕塑放置在市委大院內部,不方便市民前往欣賞,因此市民呼吁將雕塑遷到大院外。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會通過把開荒牛雕塑遷移至大門前的花壇上。潘鶴對此表示歡迎。
2008年,潘鶴把開荒牛雕塑的創作定稿捐贈給深圳市,交由深圳市檔案館收藏。2010年,開荒牛雕塑列入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開荒牛雕塑是一座銅雕,重4噸、長5.6米、高2米。雕塑底座高1.2米,為花崗石磨光石片,刻有“開荒?!比?。雕塑本體分為牛和樹根兩部分。牛全身緊繃,身上滿布肌肉線條,頭部抵向地面,看起來像是在竭盡全力地負重。牛的四腿后蹬,但前腳稍微彎曲,像是跪著的樣子;潘鶴借此寓意這代人已經筋疲力盡,寄望下一代奮斗下去。牛身后有一堆樹根,形態腐朽丑陋;這是潘鶴在寶安區辦事時無意在農舍旁看到的,花了八塊人民幣買來做實物參照,比喻封建意識、小農意識、保守思想、官僚作風。牛奮力拖拉著這塊樹根,潘鶴借此寓意鏟除保守思想的革命任重道遠,希望警醒和激勵世人。
造型特點
開荒牛是一頭充滿力量的黃牛四蹄抓地,頭向前伸并彎向地下做巨力拉牽狀,它的后面是一連根拔起的粗壯的枯樹根,象征著開拓者們摧枯拉朽的英雄氣概。開荒牛的勤懇造型帶給我們一種觸動。四蹄著地,牢牢地抓住地面,寓意穩健沉穩;頭部低垂,寓意埋頭苦干,能吃苦;兩角向前平平伸出,意味一往無前、奮力拼搏。
寓意作用
深圳特區初創時期,市委提倡“開荒?!本?體現了特區創業者勇于開拓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隨后,在特區建設取得初步發展時,又將“開荒?!本竦膬群l展為“開拓、創新、獻身”的“特區精神”。1990年,市委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和不斷發展的形勢對深圳人的要求,對“特區精神”賦予了新的內涵,進一步概括為“開拓、創新、團結、奉獻”八個字,并把“特區精神”擴大為“深圳精神”。
開荒牛最早被譽為“開荒精神”,后來慢慢的發展,深圳從魚村發展成為中國有名的大都市,而開荒年的精神意義被進一步的深化,擁有了“開拓、創新、團結、奉獻”八字真義,并且成為了整個深圳的精神象征,是深圳的旅游景點之一,人們每當到這個景點都會與開荒牛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