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石雕龍柱即龍形浮雕柱體,有圓形和棱形,柱身以高浮雕的形式雕刻云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際,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以各種石材雕刻制作而成,包括但不限于:花崗巖、砂巖、青石、晚霞紅、漢白玉、芝麻灰等大理石。石雕龍柱素有吉祥、華貴、誠信等意,是單位公司、家居、辦公裝飾、園林觀賞、饋贈等之佳品!立在廣場路邊成為景觀和地標。
龍柱又稱“蟒柱”或“蟠龍柱”,位置在三川殿及正殿,是用來支撐建筑物的重量,龍柱大致可分成樸拙期、圓融期、成熟期與繁麗期。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龍柱,雕刻風格樸拙,此期稱為“樸拙期”;清中葉,八角柱體開始出現,龍身與龍柱仍結合為一體,但腳爪已開始脫離柱身成鏤空狀,全身扭轉,曲度變大,風格趨于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此期稱為“圓融期”;清末葉,以八角柱取代圓柱,仍維持一柱一龍的風格,龍身比柱體浮突許多,龍身間的裝飾也增多,細節雕刻精采,此期稱為“成熟期”;日治時期起,龍柱的雕刻風格變的華麗,有時一柱雕雙龍,點綴的校園人物雕塑.html" target="_blank">人物及紋飾佈滿了整個柱子,由外觀之,柱身約是早期的兩倍,整體給人繁密的感覺,此期便稱為“繁麗期”。
用料
石雕龍柱是采用圓雕,透雕,線雕,平雕,浮雕,畫雕,影雕等多種工藝雕刻而成的龍形浮雕柱體。通常選用漢白玉、銀灰白石、雪花白、青石等石料。常用的石材有:天青墨玉、霞玉、緬甸玉、漢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巖、大理石、花崗石、銀灰白石、雪花白等石材玉料。
雕刻步驟
石雕龍柱雕刻基本步驟有三,一是打呸,二是粗雕,三是細雕。
- 所謂打呸,就是在選料等前期工序結束后,雕藝師會進行的第一步的核心工程。
- 在經過上一步工序的處理后,石雕龍柱已經有一定的輪廓了,但是卻是很粗糙的半成品,粗雕的目的是為了將龍柱的輪廓線條處理的更精致一些。
- 精雕可以算是石雕龍柱雕刻當中的最后一步,其涉及修整、打磨、局部拋光等工序,是考驗工藝師耐心的一項工程,龍柱之所以難以制作是因為其工序繁雜涉及到的工藝幾乎囊括了所有石雕技藝。
作用與意義
古時候的龍柱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故宮門前龍柱上面的蹲獸,獸頭望向宮外,它的含義是老百姓們希望當權者不要只是在皇城里休閑娛樂,而應該多到宮外體察民情;與此同時,在故宮后面的龍柱上也有一頭蹲獸,名字喚作犼,犼的頭則朝向宮內,它的含義是催促當權者不要迷戀外面的花花世界,要快快回宮,處理朝政?,F代社會中,標識作用已經不再是龍柱的了(取而代之的精神堡壘或導向牌),而龍柱上的龍是神靈瑞獸,神靈瑞獸占有相當之地位,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及對于國泰民安世界之企望。
如何欣賞龍柱?
臺灣寺廟的龍柱又稱“蟠龍柱”,指未升天的龍。盤繞在柱子上,有壯觀瞻,歡迎訪客之意?!褒垺睋f為神靈之精,是四靈之首。歷代皇帝接自託為龍轉世,元朝后便規定,只有皇帝才可使用五爪金龍的文樣,民間寺廟只能用三爪或四爪,并稱為“蟒”,所以廟裡的龍柱其實應稱為“蟒柱”,只是大家還是稱“龍柱”較為順口。據說龍有 9大特徵,分別是:駱駝的頭、鹿的鹿角、獅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體、魚的鱗片、雞的雞爪、蝦的眼睛。
龍身纏繞柱子一周,通常是頭下尾上,較近代的廟宇才在一柱上作雙龍,稱為“天翻地覆”法。位于艋舺龍山寺的三川殿上之“銅鑄龍柱”,為西元1918年由臺北名匠洪坤福和李祿星所做之作品,採一柱單條龍之作法,姿態靈動活躍,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