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香爐雕塑是以我國古代祭祀中焚香的器物為原型制作而成,多用于寺廟宗祠之中。香爐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已用“銅爐”燒炭取暖與烹煮物品;而室內薰香用的“薰爐”,也多為陶制的豆形爐。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沒有焚香及拈香,所以一直都沒有香爐出現。漢朝以后使用的香爐,是參照古時祭祀所用的禮器逐漸演變而來。西漢時期,東南亞及西域一帶的香料開始輸入中國,這些樹脂類香料,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于是發展出“博山爐”的設計,這就是中國香爐的始祖;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的興盛,“博山爐”逐漸轉變為佛教禮佛的供養物,希望藉著裊裊薰香,祈求人間與神仙相通。
目前制作香爐的質料有金、銀、銅、鐵、錫、陶瓷……等,種類繁多。早期的香爐大多用石頭做成,上面的造型多為云朵圖案。香爐大多是放在神明前面供信徒插香使用,并可莊嚴殿堂;有的是給每年的爐主請回家恭奉的。
歷史發展
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
東漢時有越窯褐釉香熏。
晉代時期的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
南北朝時期的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只足。
北宋時期正式出現三足鼎式香爐,奠定了現代香爐的基本結構。
元代香爐以中小型香爐為主。,出現雙耳三足香爐。
清代時期,祭祀風氣盛行,香爐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
分類
現在的香爐,依形狀可分成三類:
- 【置香爐】放在神桌上的香爐,又稱為“供爐”、“座爐”;有立香爐(立燒線香)、臥香爐(臥燒線香)、檀香爐(焚燒檀香)三種。
- 【柄香爐】就是“手爐”,有爐柄可以握持,多用在迎請的場合。
- 【鼎香爐】有三支爐腳,兩側有耳,多立于寺廟地上。無耳的鼎香爐,稱為“三足香爐”。
以臺北龍山寺為例,廟中共分七個爐參拜,在靠進瀑布池的門上,有個紅色牌子,寫著拜拜順序;為講求環保概念,提倡每爐一柱清香,其參拜順序如下:
正殿:
- 【天公爐】一柱香(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 【觀世音爐】一柱香(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韋馱護法、伽藍護法)
后殿:(由右至左)
- 【華陀仙師爐】一柱香(華陀仙師)
- 【文昌帝君爐】一柱香(文昌帝君、大魁星君、紫陽夫子、馬爺)
- 【水仙尊王爐】一柱香(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城隍爺、龍爺)
- 【天上圣母爐】一柱香(媽祖、太陽星君、太陰星君)
- 【注生娘娘爐】一柱香(注生娘娘、池頭夫人、十二婆者)
- 【關圣帝君爐】一柱香(關圣帝君、三官大帝、地藏王菩薩)
- 【月老神君爐】后左偏殿,一柱香(月老神君)
造型特點
香爐雕塑的款式很多,大小、方圓、長短不一。但總的來說,至少應該包括:足、爐體和蓋三個部分。其中最常見的香爐與鼎極為相似,有兩耳三足的圓形香爐,還有兩耳四足的方形香爐(與鼎不同的是,香爐一般較長,但也有的不區分這些,統一稱作香爐鼎)。方形香爐一般是不含頂的,原型香爐可以有頂也可以沒有。另外,香爐雕塑從外部看有做成多層的(高層的),其內部其實是一體的,這一點與傳統的鼎不同(鼎沒有高層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