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銅鐘即以鑄銅工藝制作而成的大型掛鐘,主要用于寺廟宗祠、公園廣場、校園等場所。用于廣場或校園等非宗教場所的鐘一般為文化鐘或警鐘,用于傳達中國歷史文化或給予大家提醒,即警鐘長鳴之意。銅鐘一般都以黃銅鑄造而成,也有使用紫銅或青銅的,還可以根據使用場所的需求制作成仿古做舊或鎏金的效果。
銅鐘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的鐘就出現了。當時的鐘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種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的打擊樂器。
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
造型特點
自唐代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鐘、樂鐘,并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彰顯自己神權和政權的地位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常見的銅鐘有三種類別,唐朝時期的“平直形”鐘口銅鐘,唐宋時期的“淺波形”鐘口銅鐘,以及明清時期的“喇叭形”鐘口銅鐘。明清時期大鐘的鐘壁在鐘口處都有外擴,呈現出所謂的“喇叭形”;銅鐘的壁厚,由唐鐘的均勻分布,演變為從上往下逐漸增厚。
寓意作用
自佛教傳入中國開始,銅鐘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鐘。明代后,名剎寶寺皆有鐘。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鐘聲回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鐘和鼎一樣,也是統治階級王權的象征,“鐘鳴鼎食”就是權勢地位的標志。封建統治者鑄造巨型銅鐘象征王權,這種鐘也叫“朝鐘”,“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辩娨彩侨藗冃哪恐谐绺?、公正、賢明的華夏文明的象征。
現代社會破除封建迷信后,銅鐘已失去其階級王權的象征,但依然保留了佛鐘的主要功用;另外,鐘是我國歷史的見證,所以銅鐘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可廣泛用于廣場等地以傳承中國歷史文化;再者,成語有云“警鐘長鳴”,故而銅鐘也被賦予了提醒、警醒之意,如用于消防、部隊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