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十二生肖雕塑則以這12種動物為主體進行雕刻制作的動物雕塑,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F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征。
起源與傳說
最早完整記錄十二生肖且與今相同的是東漢王充的《論衡》:”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水勝火,鼠何不逐馬?金勝木,雞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勝水,牛羊何不殺豕?巳蛇也,申猴也?;饎俳?,蛇何不食獼猴?“
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队窈椒枯嬝龝氛J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幾十二歲一饑”。 植物興衰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食草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條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當年生長旺盛的動物,從而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統一。
作用與意義
生肖信仰,是中國傳統宗教哲學和術數文化結合,輔以生肖動物性情的聯想,形成的想象性信仰體系,進而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核心是生肖對其所標記的人和事起決定作用。
按這邏輯,人類社會的運行都與其他任何事件無關,卻因人的生肖屬性自然出現,這顯然經不起驗證。但作為信仰本身并不需邏輯證明,而是直接被認為天經地義,因此生肖信仰在當代民間仍有市場,又不斷衍生。
生肖文化涉及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關系層面,深含思想觀念,又密切聯系實際,全面反映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
時代的變遷并未使生肖文化衰亡,生肖作為春節節慶的主角反比古代有所強化。 [94] 除傳統的日歷、春聯、年畫、剪紙,帶生肖的“鼠你有錢”、”豬事順利“,成時尚拜年語,各級春節聯歡晚會都不乏生肖題材,生肖文物、藝術品展覽琳瑯滿目,新聞媒體爭相普及生肖知識。農歷干支(生肖)紀年和八字論屬相,分別以正月初一和立春為歲首,兩者容易混淆,每年春節期間都引起熱議……
12生肖銅首
圓明園十二獸首,由乾隆時期外籍宮廷畫師郎世寧和法國傳教士蔣安仁設計,融合中西方的生肖動物形象。如牛首與中國傳統的牛形象不同,借鑒西班牙的斗牛形象;虎首額頭的王字代表中國傳統的虎紋,但略像獅子的虎頭則是歐洲人的虎形象。
十二獸首銅像位于海晏堂前的扇形噴水臺的12石臺上。南岸為鼠、虎、龍、馬、猴、狗;北岸為牛、兔、蛇、羊、雞、豬。肖像皆獸首人身,頭部銅質,身軀石質,中空連接水管,每隔一個時辰,該時辰的生肖像便從口中噴水;正午時分十二銅像同時噴泉。該套獸首實際是個巨型水力時鐘。
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后,獸首銅像流失海外。2000年在香港的一場拍賣會上,牛、虎與猴首現身,十二獸首遂成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象征。經過多方努力,截至2014年,牛、猴、虎、豬、馬、鼠、兔共7個獸首回歸中國;據傳龍首在臺灣,蛇、雞、狗、羊共4個獸首仍下落不明。
雕刻材料與造型
目前市面上的12生肖雕塑(大型的)還是以石材和鑄銅為主,為了節約成本也有使用玻璃鋼仿銅制作的。
造型方面主要有三類:
1、獸首(仿圓明園十二獸首),即只取生肖頭部進行造型。與原作不同的是,現代的工匠常在獸首的嘴部留出水口,已做噴泉用。細分則是兩類,十二生肖獸首和十二生肖獸首噴泉。
2、獸首人身,在原獸首的基礎上裝飾了類人身體,這一類還有站姿與坐姿的不同。當然,其手部及身體形態還有很多不同造型。
3、寫實類,即以生肖本體形態進行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