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動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是以“動物”為主要雕刻對象的一類雕塑作品,是用各種可塑或可雕的材料(如石材、銅、不銹鋼、玻璃鋼等),創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
形式與用料
動物雕塑的雕刻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圓雕、透雕、浮雕等等。制作的工藝又有寫實、抽象、仿真等多種。根據其制作工藝的不同,用料不盡相同,大致如下:
抽象類動物雕塑,這類雕塑不注重動物自身的形態,而只抓住該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放大,從制作手法來看,更隨意而不注重細節,制作相對容易。因此,制作這一類動物雕塑對于材質沒有特別的要求,石材、鑄銅、不銹鋼、玻璃鋼等等都是可以勝任的。其中以不銹鋼抽象動物雕塑為最,這是因不銹鋼材質本身的可塑性相對較差決定的。
仿真類動物雕塑,這類雕塑對于動物自身的形態和色彩的把握要求較高,即對于雕塑的可塑性及上色要求較高。所以主要用到的是玻璃鋼材質,因為玻璃鋼的可塑性更強,色彩方面配以噴繪可以實現所有想要的顏色,并能達到一定的使用壽命。
寫實類動物雕塑大都使用石料或鑄銅材質。不銹鋼因可塑性差無法很準確地完成動物形態的雕琢,玻璃鋼相對質量較差使用壽命較短,所以都選擇石材或鑄銅。當然,如果考慮成本,玻璃鋼也是可以勝任的。
注:不銹鋼動物雕塑多使用201、304不銹鋼材料;鑄銅多采用黃銅,青銅或紫銅;石料方面的選擇就非常多了,包括但不限于大理石、花崗巖、青石、砂巖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漢白玉、晚霞紅、芝麻灰等大理石。
形象與種類劃分
動物雕塑的形象非常豐富,數量繁多,幾乎所有動物都可以成為我們雕刻的對象,其中獅子、麒麟、龍龜、牛、馬等被人們賦予了特殊意象的動物更為受歡迎。
根據雕刻形式的不同分為:圓雕、浮雕、透雕、鏤雕等多種,最常見的是圓雕,其次是浮雕,透雕和鏤雕在大型動物雕塑中非常少見。
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分為:抽象動物雕塑、仿真動物雕塑和寫實的動物雕塑。
根據具體的動物不同分為:陸地動物雕塑、水生動物雕塑、昆蟲、鳥類、神獸等等。
發展歷史
中國動物雕塑作品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屬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在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陶塑豬、羊頭,距今約7000多年。遼寧東溝后洼遺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形象,造型單純而生動。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豬、羊、魚、鳥、蜥蜴等動物形象,形體不大,已具備圓雕、浮雕、線刻等不同表現形式。其中一件陶豬,高4.5厘米,長6.3厘米,作低頭疾走的動勢,體肥、口方,腹部肌肉松弛,將一頭老母豬的形態,概括而傳神地表現了出來。魚的身上戳出圓圈或圓窩,以象征魚鱗。牙雕“雙鳳朝陽”,長16.6厘米,在正中部位,以陰線刻出一組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外緣有跳動的光芒,兩側對稱地雕出回首相顧的雙鳥,構成相當完整的圖案。后洼遺址和河姆渡文化距今都在6000年以前。
意義與作用
動物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份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從古至今關于動物的故事和體驗,各種動物在人們的心里有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首先是動物本身給人的心理效應。比如獅子,人們一想到獅子首先想到的是猛獸、兇狠!所以獅子雕塑在公園園林等公眾場所中使用比較少,及時有使用,也是表現獅子的溫順、可愛的一面。這就是動物雕塑在環境應用中必須注意的第一個問題:動物本身給人的心理效應。
然后是人們通過動物的各種特效所聯想到的一些意象。依舊說獅子,有的朋友看到獅子時想到的是力量、速度、權力等等。所以獅子雕塑還蘊含著強勢、權力等韻味,這樣的獅子雕塑運用就非常的廣泛了,如古時候的衙門、現代社會中的豪宅等等。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動物雕塑所蘊涵的潛在意義。
再者就是文化傳統等因素給定的特殊含義。還是說獅子雕塑,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獅子可以趨吉避兇,是門神。因此,我們需要考慮第三個因素:動物雕塑所具有的特定含義。
綜上所述,動物雕塑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使用的,我們需要結合環境、結合使用者的各種心理效應來處理。比如在兒童玩耍的公園之中,安裝猴子、馬、羊、鹿、兔子等動物雕塑;在政府單位大門安裝獅子雕塑;在廟宇中使用龍雕塑等等……